我在毛泽东身边的一万个日子

李敦白,美国人, 学习中文后被美国军地派往中国,其期间正处于二战结束,日本战败.
目睹了当时中国完全没有法制,只有权势的社会丑陋, 也接触到当时正处于向上发展, 的确充满革命情怀的共产党人. 在战后留在中国,并来到延安加入中共.

内战时期的国民党已经从北伐时期的革命党腐朽成传统的官僚体制, 而此时共产党恰如北伐时期的国民党,还处在比较理想的发展中. 的确组织有效, 并实施一些民主的政治改革.

但共产党强调集体, 压抑个体, 从其最早的共产共妻的宣言就可以找到端详..

随着建国, 共产党的体制也迅速官僚化. 而毛泽东试图通过不断阶级革命去除官僚和集中权利, 并且把党内的斗争手段扩大到全国, 来去除个体独立性和异端思维.

从建国前, 毛泽东其实和蒋介石类似,都早已确立的一把手的地位,即使周,刘这样所谓的二把手也无法挑战其权威, 其本质类似中国传统的君臣关系.

随着权利的稳定, 基于共产党从弱小到强大的成功案例,二战前后世界政局的动荡起伏, 以及和苏联的决裂,mao期待自己能走上世界政治舞台. 而其最重要的工具就是阶级斗争.

学会提问 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

目的: 帮助写作,因为问题是文章的引擎。所以如何发现问题,如何提问应该是文章的切入点。

翻译的稍微生涩些.

译者的理解

看后面的译者总结:全书核心就是理性,这个世界最不缺的是观点,最缺乏的是理性。
就如同创业时,大家最不缺乏的是想法,最缺乏的是执行;
而执行时,最缺乏的是坚持 – 就像很多个人博客都能坚持半年,但是能做到10年的很少。
(执行是:思考-执行-复盘-优化 的机械反复循环)

全书基本遵循“论题issue-理由/论证reasons-结论conclusion”的论证模式。
学会提3个问题:

  • 他在说什么? — 避免理解的偏差,词语的歧义
  • 他为什么这样说? — 他的背景,文化,价值观,利益点,问题的上下文,都要想清楚,简而言之,可以理解成先要换位思考,不要自己先入为主
  • 他这样说有没有道理? –就是他提出的理由是否能支撑他的结论,是否是谬论,是否足够理性。

正确提问

这章主要介绍了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海绵式学习和淘金式学习 – 主动思考,不是被动接受
弱势批判性思维和强势批判性思维 – 不要自我封闭,学会倾听,开放式接收所有观点最作出判断

介绍了一些阻碍批判性思维的思维: 刻板印象,晕环效应(halo effect), 固执,快思维(本能),一厢情愿

他在说什么 – 论题

找准论题和结论。

  • 分清结论 (书中定义啦两种类型结论,没看到懂)
    描述性和规定性
    貌似不重要具体是什么类型的

论据= 理由+论点

有时论题issue不是很明显,就先找到结论。
没有论据支撑的结论/断言,不能称为结论,只是观点mere opinion。

为什么这么说

价值观假设 - 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

尝试找出和理解对方的价值观,书中介绍了几种路径:背景,结果意向,类似背景,价值观冲突,反串
描述性假设 - 世界的过去现在未来是什么样子
出现价值观冲突怎么办呢?双方关注的重点就不一样了,这样怎么能讨论呢?
就像群里的讨论,国内外双方价值观就不同,国内的玻璃心,国外的有一定幸灾乐祸 算不算价值观的不同

找假设的目的:
** 不断思考结论和理由之间存在的鸿沟 **

有没有道理 – 论据

这里也介绍了各种谬论,比《批评性思维》里的例子更多,更丰富,更详细
也提到不用记住谬论列表,而是要掌握找出谬论的方法

找到理由并且正确判断

  • 关键词要没有歧义
    一般作者会想当然认为读者明白某些隐藏的内容,但实际上这个假设很可能不成立

  • 不要被感情色彩的所谓论据影响了判断

很多时候 使用那种无实质内容但显得高大上的大词,或者转移情感的新词,目的都可能在隐藏事实。

论证的效力
这里和《写作是门技巧》中内容类似,不过描述的方式不同。
证据是量化证据,定性证据,实验证据,文本证据,权威专家中的那种
这本书没有用这个分法,但是讲了容易失去效力的“证据”,例如直觉,当事人。

个人证词 - 例如案发现场的证人证词,需要多人佐证
研究表明 - 修正为研究人员认为他们的研究表明(就是也需要慎思)
类比佐证-

专家观点
数据
谬论
二分思维

活着活着就老了- 冯唐

作者在北京, 美国和香港都生活过, 学的医生, 干的金融, 成名在写字上.

文笔很好, 行云流水.
从文字上看, 作者活着也很真实:喝大酒泡姑娘写文章.

本书的感受:

  • 香港的麦兜们 - “现在这样就很好了, 再多就是贪婪”- 麦兜们的自我安慰

20个月赚130亿 陈士骏个人传记

只有自己写的传记才有个看.

  • 工程师+设计师 -> 硅谷的创业模式
  • 在youtube初期, 用户增长不大, 模式也在摸索中, 做社区,做关系都起效不大
  • 三个合伙人很快散伙, 因为其中一个不是同类人(做事风格,不好沟通)
  • 快速试错, 做事做到90%
  • 技术上做好大访问量的准备

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

强调先考虑用户的需求, 积累海量用户(免费是途径之一), 最后再考虑收入模式

从小处着手, 不要一上来做平台
创新初期的使用者都是屌丝

网上大家有很多争议, 不过人人都可做键盘侠, 但能做到他成就的人没有几个.

专注力 Focus

把慢思维锻炼成快思维 例如体育动作 成为下意识反应
心流两种路径 1 兴趣 2 达到能力极限?例如危险

非心流既神游是大脑默认模式
锻炼 避免大脑神游 途径 冥想

如同肌肉训练 4小时是每日专注的极限 然后需要恢复

文章 工作中的正念

最理想的是乐趣, 巧妙的练习和全情投入三者有机结合.

乐趣和全情投入好理解
而练习可能包括快慢思维的训练(直觉思维和理性思维)

  • 冥想
  • 番茄时间
  • 1万小时练习
  • 同时提供反馈回路(即时的奖励和反馈)
  • 每日反思
  • 其余例如背景音乐
  • 身体锻炼

信息消费的是人的专注力。因此,信息越多,人们越不专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

三种类型专注力

Zero To One

书的前半部描述了作者一些观点的集锦。

  • 作者并不相信随机性(黑天鹅理论),而是相信计划的重要性,要努力抵制不公平的概率。
  • 乐观明确的未来 - 我理解就是保持对世界的探索和创新
  • 创新是创造新价值, 而传统的商业是在有限资源上的竞争。
  • 和我的观点类似, 创始人多属于极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