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片笔记写作法: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 How to Take Smart Notes

市面上关于读书写作的书籍已经很多了,有已经出版数十年的经典,例如《如何读一本书》;有的讲心法,偏鸡汤,例如《写出我心》,有讲如何做快速阅读的, 有的讲阅读变现等等…

那这本书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 目的是如何写论文,实际上是在讲如何做读书笔记
  • 主线是卡片笔记法,来打造自己的洞察体系
  • 副线是找到做事情的内在条理性,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
  • 市面上衍生了很多基于这本书理念的笔记产品

我很喜欢这本书,反复读了很多遍。虽然我们可能不用写论文,也不会自己写书。但书中很多内容会帮助我们更高效,更有价值地去读书,同时如前面提到的, 书中的内容对于我该如何管理时间,乃至人生规划都能有启迪。

例如读完这本书后,我一直在整理,思考和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 如何不用意志力而是做事的环境和方法来实现坚持
  • 如何实现条理性的时间管理,而不是依赖总是失效的时间计划

卡片笔记法到底是什么?怎么用?

  • 纸笔时代创造的超链接记笔记组织方式
  • 想法的集装箱组织方式
  • 贯穿阅读、思考、写作的闭环

这本书开章就涉及到意志力,GTD,刻意练习,费曼 , 第二大脑,心流,专注等知识工作者常用的工具或概念。所以整本书更像集这些观念之大成,然后尝试用卡片法穿起来. 可以理解成这些方法在写作上的实践方法.

记录想法

“我建议你在阅读时手里拿支笔,在小本子上记下你觉得常见的或可能有用的简短提示,因为这将是把这种痕迹印在你的记忆中的最好方法。”——本杰明·富兰克林

你必须将你的想法外显化. 想法外显,就是写下来,并且要用自己的语言写下来。这就是思考加工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记录. 重要的不是更好地记录,而是更好地思考。
拿着笔阅读,就会迫使我们去思考读到的内容,检查自己的理解。如果我们不用自己的话重写一遍,往往就会误以为自己已经理解了所读到的东西,因此写作是检验我们是否理解所读内容的最简单方法。

同时我自己的实践就是, 不要使用电子笔记软件,就是用纸笔操作. 这样做给我带来另外一个好处, 能更加专注. 我会把当时脑海中出现任意的内容都记录下来, 还有当下花费的时间, 这些记录一方面实践了《奇特的一生》中的时间记录法,也更容易觉察到自己是否走神了.

三种笔记:闪念(Fleeting),文献(Literature),永久笔记
当年锤子系统上就有个闪念胶囊,其产品思路也是类似的,包括现在Flomo浮墨笔记也是如此。都是要随时随地捕捉住自己的想法

卡片盒笔记法主要包含8个步骤:

  1. 写灵感笔记(Fleet Note):撰写简单想法的灵感笔记。
  2. 写文献笔记(Literature Note):撰写吸收资讯的文献笔记
  3. 写永久笔记(Permanent Note):将灵感笔记与文献笔记相参照,建立有根据完整想法的永久笔记。一则永久笔记代表一个脉络(context)。
  4. 把永久笔记加入“卡片盒”:将新的永久笔记作为“新卡片”,与一张概念相关的“旧卡片”建立参照连结。
  5. 从卡片盒里发展想法:进行脑力激荡时,透过卡片盒内的的笔记,发展想法。若有不足,重复步骤1到4。
  6. 从卡片盒挑选主题:从卡片盒中寻找已经自成主题的一组笔记。
  7. 将笔记转为草稿:挑选出一堆相关的笔记之后,进行排列组合,调整次序,串联概念,形成草稿
  8. 润饰草稿成品:调整草稿用词,做出成品

阅读笔记要是对所阅读的文本进行浓缩重写,同时批判性思维思考作者所传递的内容.
思考,思考,再思考,主动思考,不是被动学习

发展想法

在海运历史上,集装箱通过标准化货柜极大地提高港口装载效率; 而卡片笔记法也是尝试系统化思考的记录和发现过程,来提高思考的效率。
每张卡片记录了我们零落的想法,而卡片盒就是我们组织这些零落想法的集装箱。

但是光有一堆集装箱是不够的, 我们不需要一个落满灰尘的大仓库,即使里面有昂贵的货柜. 我们一定要回顾的自己的卡片笔记,从而发现,洞察形成新的想法, 并把这些想法逐步关联起来,关联也是发展想法的过程,把自己零落的记录逐步发展成上下文关联,完整的知识体系, 从而形成洞察,最后产生把知识转化成智慧。
打造卡片系统就是为了给你呈现你可能忘记的想法,让你的大脑专注于思考,洞察。

书中介绍的卡片索引方法,属于纸笔时代的超链接实现。 我们现在有各种各样直接双向链接功能的笔记软件,也有搜索引擎,在关联上比以前手工的方式方便很多,而且更高效,且能实现自动化。但是这不意味我们不去回顾笔记,否则那些记录就是沉寂的废纸片了。
例如Flomo是通过批注建立联系的

我自己的实践中,也希望能够系统实现自动的联系,例如从简单的关键词匹配,到文章相关性匹配,能在语义层面提供更多维度的关系。
也有人提出,这些不能代替手工建立连接,认为这个人工关联的过程,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产生的连接就是思考后的产物。

书中提到

我们专注于一件事情时,我们都会进行比较——“专注并不意味着不懈地关注一个焦点。我们的大脑通过重复扫描周围环境,将注意力从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从而进化出注意细节的能力。 神经生物学家詹姆斯·祖尔(James Zull)指出,比较是我们感知事物的自然方式,我们的认知理解与我们实际的眼球运动是同步的。

比较、区分和连接笔记是写好学术文章的基础,但琢磨和推敲想法才是产生洞见和卓越文章的关键。

只有通过抽象和再具体化,我们才能将想法应用于独特的且总是不同的现实世界; 就像编程,当代码逻辑复杂后,为了复用我们会创建出接口或者模板之类抽象模型, 然后再实例化到不同的上下文场景中。

抽象也是分析和比较概念、进行类比和组合想法的关键.

我们的这些记录不应该是沉寂的无机物,而是需要有机成长的, 有着生命力,就像一棵树,有的树叶会掉落(闪念笔记),有的会常绿如新(永久笔记),还会不断有新的枝叶枝杈长出,最后枝繁叶茂(项目笔记).

形成完整的闭环

完成这样的闭环:

  1. 通过阅读获取公共知识
  2. 通过笔记记录独立思考
  3. 通过回顾关联形成洞察

不断循环反复和扩展这样的闭环,再结合实践,把公共知识转化成自我智慧。

计划和时间管理上的启迪

书中不仅讲了如何记笔记,也穿插着很多和自律,时间管理,计划管理相关的反思。

计划不适合创意类工作

思考的洞见本来就是无法预知的

时间是人类自己创造的概念,自然界只有日夜更替,四季轮转,没有精准的度量方式,万物并无时间感,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发生。
计划管理属于工业革命的产物,为了协调和统一工厂工人的工作进展,而引入了计划管理。 但是对于做创意性的工作来说,这种方式并不奏效。很多想法、思路不是能依照计划就能按部就班产生和形成;在做此类工作时,要寻找内部的条理性

做事情有清晰的结构与制订做事计划截然不同。制订计划是给自己强加条条框框,进度变得按部就班。如果想按照计划推进,你就得用意志力逼迫自己,这样容易导致自己陷入意志消沉的状态,而且这种方式也不适合像研究、思考或持续学习这样的开放式过程

一个巨大的误解是:如果不制订计划,就只能是漫无目的地乱写一气。其实我们真正该做的是构建适合自己的工作流程,让洞见和新想法成为推动我们前进的驱动力。

传统基于计划的时间管理方法的缺点:

  • 被动执行,无法用意志力保证, 这种方式很多人实践的最后就是不可持久,最终放弃。
  • 只适合有明确界定的任务
  • 计划只关注结果,但不关注实际的工作和步骤

提到了例如GTD就是一种很好的的工作流方案, 适合任务明确的商务领域. 但它只解决了执行计划时专注的问题,只适合明确时间或内容界定的任务。

是进化论的原理:我们的工作之所以能不断推进,靠的不是事先计划,而是过程中的试错。
对于创意类工作,例如写作,编程,这类工作往往开始很模糊,一边做的过程才能逐步摸索, 自下而上逐步清晰起来。这样的工作很难提前用计划自上而下来做规划,相比计划,我们更需要的是做事情的清晰原则,具备符合此类活动内在规律的条理性。

自上而下,自下而上都是学习的方法, 自上而下类似我们在学校学习,会依照教学大纲,一步一步推进; 而自下而上,就像基于项目学习,目的性很强,我们会从最核心的问题切入,边干边学。 前者的学习体系化,基础牢固,但是可能属于被动学习,主观性不强;后者需要主动探索,效率最高,但可能会略过很多内容,体系不完整。 卡片盒的作用之一可以理解成在弥补这个问题,在使用过程逐渐建立起体系来。

学校的教育一直以自上而下的方式为主,但在现在互联网和AI的时代,我们的教育方式,读书的方法是否需要改进?这个问题不在本书的范围内,但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

与其成为计划达人,不如成为有条理性的专家

计划的最终结果往往不是放弃,要不就是结束; 而做事情的条理性会时时都在发挥效应,永远延续下去.
计划的本质是制定一种约束,而条理性则让我们有无限的拓展能力. 特别对于学习和创意类工作,乃至生活, 都需要我们能够多元化思考(穷查理宝典),跨界去探索新的领域.这是一种内化的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习得.

那么如何寻找内部的条理性?

条理性是什么?

  1. 意志力

  2. 激励

  3. 思维方式

  4. 迭代

  5. 习惯

  6. 意志力

    大脑除了一次只能专注于一件事的注意力,和一次最多只能容纳七件事的短期记忆,第三种有限的资源就是驱动力或意志力

  7. 内在激励
    唯一能提高我们专注做一件事的能力的就是及时而具体的反馈。

    像游戏一样,寻找短期反馈,无论正面还是负面
    让工作推动你走, 只有当工作本身就是激励时,驱动力和奖励才能可持续动态循环.
    作者说他只做感兴趣的事。《奇特的一生》中作者也提到他不会做别人安排的工作

这里我理解就是相比一个详细的计划,做事情的源动力更重要。如何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是实现高效和理想人生最要的一点。 而如何找到自己的热爱,则又是另外一个很大的主题。这本书中并没有覆盖。

  1. 迭代
    把不确定的计划分解成类似卡片笔记这样的小任务, 通过反复回顾,迭代, 来不断清晰化。这个思路和敏捷开发很类似,核心就是不断进化, 行进中开火。

TODO: 参看《四千周》,同样阐述了时间管理的误区

  1. 习惯

    培养新习惯的诀窍在于,不要试图与旧习惯决裂,也不要指望通过意志力逼迫自己去做,而是要有策略地建立新习惯,并逐步取代旧习惯。 仅仅依赖意志力的坚持往往会失效,自控和自律与环境的关系远比与个人意志力的关系大得多。

戒毒的人在戒毒所戒瘾相对容易,但是一旦离开戒毒所回到社会上复吸的比例还是相当高。只有脱离他原来的社会环境,彻底做割裂,才能真正地摆脱毒品,
所以当我们绝对要养成某种习惯,要坚持做某件事,打造出这样的环境是提高成功率很重要的一点。
例如我们要想养成读书的习惯,那就在家里随手可达的地方都摆上书,餐桌边,马桶边,床边,用书柜替代电视机的位置等等。


总结

读书目的? 如何做笔记
讲了什么? 如何通过读书笔记写论文
最深感悟? 搭建知识体系,把想法结构化成智慧
特色不同? 卡片法
实践指导? 实践类似双向连接索引的笔记软件来实现书中的笔记方法
推荐指数: ⭐️⭐️⭐⭐️⭐️ ️

书中介绍的以自己的理解和兴趣为导向的、长期的、跨主题的笔记结构
做好卡片笔记,并在笔记之间建立联系,越来越多的想法就会自动涌现出来
我们思考它们对其他想法的意义,然后把这些明确地写在纸上,并用文字描述将它们与其他笔记建立联系。
识别模式、质疑所用框架,并发现不同作品间差异的能力,是进行批判性思考并审视文本或谈话背后观点的先决条件。能够对问题、论断和信息进行重新构架,甚至比拥有广博的学识更重要,因为如果没有这种能力,我们就无法将知识用于实践。
最后一点,学习、思考和写作不应该是为了积累知识,而是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具有不同思维方式的人,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新的经验和事实,对自己的思维习惯提出质疑。


一些零碎的记录

“如果你说不清楚,就表示你自己也不明白。”  费曼
只有去做才能学
单纯的重复阅读没有任何意义
写作、记笔记和思考如何将想法联系起来,正是我们所需要学习的“详细阐释”。

逆向思维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被要求帮助英国空军找到飞机上最常被子弹击中的区域,以便在那些地方覆盖更多的装甲。但瓦尔德并没有统计返航飞机上的弹孔,而是建议在返航飞机都没有被击中的地方加装装甲。原来,之前英国空军犯了思维上的常见错误——“幸存者偏差”(Taleb,2005):他们只考虑了那些回来的飞机上的弹孔,但这些都是不太关键的,否则他们就回不来了;而忽略了没飞回来的飞机,它们正是因为被击中了需要额外保护的关键部位(比如油箱)才没能返航。
如果我们试图提出有效的新想法,就必须要知道那些已经被证明不起作用的东西。

避免认知偏差
我们经常只会看支持我们观点的信息,而忽略不利的内容部分。
解决确认偏差的问题需要分两步:首先,把整个写作过程颠倒过来;其次,把动机从寻找证实性的事实转变为收集所有相关信息,而不去管它支持什么论点。